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详情
专访早期科学研究负责人丁锦东博士: 打破“模式化”创新 极目生物一年8条新药管线锋芒渐露
2022-07-29



编者荐语:

近日,早期科学研究负责人丁锦东博士接受媒体专访,分享极目生物在早期研发方面的策略和新进展。极目生物一年8条新药管线锋芒渐露,囊括从早期研究、临床前阶段到临床后期乃至商业化阶段的十余项创新眼科疗法,积极开拓打破“模式化”创新。

微信图片_20220729173650.jpg

极目生物早期科学研究负责人丁锦东博士


正文:

数据显示,自 2014 年以来,我国眼科市场就保持双位数高速增长态势,到 2021 年其整体规模已达 2100 亿元。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电子设备的普及,以及疫情带来的影响,眼健康成为了越来越被关注的话题。2022 年 1 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了《" 十四五 " 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 年)》,除了强调要重点关注老年和青少年两大人群的眼健康外,眼底疾病也首次上升为国家战略,眼科行业再次被提上热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兼具"规模"与“增速”的眼科赛道,迎来创新药企纷纷入局,争相崭露头角。其中,专注于眼科创新疗法的极目生物,在其独具特色的“双引擎”发展战略的驱动下迅速成长,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新增8条新药管线,目前已囊括从早期研究、临床前阶段,到临床后期乃至商业化阶段的十余项创新眼科疗法。

最近,极目生物早期科学研究助理副总裁丁锦东博士接受了研发客的专访,分享了公司在早期研发方面的策略和新进展。




“双引擎”驱动的早期研发策略  赋能管线突破

眼科领域不同于癌症等其它疾病,既存在尚未解决亟待满足的临床需求,也在面向大众的“消费医疗”领域拥有广阔的市场。凭借诸多团队成员在眼科领域二十多年深厚的管理和实践经验,极目生物精准洞察行业趋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驱动力,在成立之初就建立了“双引擎”战略,赋能公司长期发展。该战略一端致力于开发突破性前沿技术,直面临床难题,填补包括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眼科疗法的空白,另一端则面向消费群体,提供针对近视、老视、干眼症等“消费医疗”的创新产品。

经过3年多的发展,极目生物形成了由“自主研发+项目引进+合作开发”三驾马车共同驱动的管线开发策略,由丁锦东博士带领的早期科学研究团队则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双引擎’战略的驱动下,为了实现有目的、有价值的创新,我们调研了全球眼科疾病治疗领域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包括了解疾病的流行病学情况、是否有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以及当前国内外眼科公司各自的研发管线等,并结合商业化团队前瞻性的分析评估,最终确定了早期研发的路线和专注的眼病领域。” 丁博士介绍道。


利刃出鞘  突破性前沿科技挑战眼病“狠角色”

团队首先聚焦的是在全球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中发病率占首位¹的青光眼。据估计,2020年全球约有7600万青光眼患者,预计2040年将超过1亿,中国是青光眼患者最多的国家,2020年我国青光眼患病人数达到2100万,致盲人数可达567万¹,²。而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青光眼的患病率逐年增加。大部分青光眼具有隐匿性,患者在发病初期往往无法察觉,到中晚期时就医的时候,往往已经错过了早期诊治的最佳时机,病情难以逆转,最终导致失明。目前,全球范围内针对青光眼的主流治疗方式是通过降低眼内压,推迟病程进展。2021年,极目生物与香港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与香港大学眼科学系系主任及临床教授梁启信教授(Prof. Christopher Leung)展开研究合作,共同发现和开发针对青光眼的新型神经保护疗法(ARVN601),不仅有望解决降眼压无法满足的临床治疗需求,更有可能开创一种全新的作用机制,标志着全球青光眼新型疗法的研发进入了新的篇章。

2022年过半,极目生物早期研发团队又在3个疾病领域有令人欣喜的进展。

ARVN602 & ARVN603,拟用于治疗遗传性视网膜变性。丁博士表示,遗传性视网膜变性是一类非常广泛的疾病,现有遗传学研究已发现,至少有200多种基因突变都可能导致视网膜在信号转导过程中出现问题,从而造成视网膜视觉信息处理异常及神经元的损伤退化。这类患者可能开车、阅读,乃至在白天走路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生活质量严重受限。因此,通过创新治疗机制,说明这部分病人恢复一定程度的视觉功能,回归正常社会生活,具有非常大的临床意义。

“在理解这些基因的表达和功能之后,我们可以通过基因递送技术——目前最常见的是通过腺相关病毒载体(AAV),将一个正常的基因拷贝递送到视网膜相应的细胞中,正常基因会表达出正常的蛋白,帮助视网膜细胞恢复功能。同时,由于眼睛具有天然的免疫豁免,不太会引起系统性的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在基因治疗开发方面更有优势。”丁博士说。

目前,极目生物正开展AAV和基因启动子的筛选工作,目标是开发一个高效安全的眼部基因治疗载体系统。

ARVN006是极目生物另一款自主研发的项目,拟用于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和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糖尿病黄斑水肿是糖尿病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由于长时期血糖水平的改变,导致眼底视网膜小血管的损伤,血管内液体大量渗出积聚于黄斑部,可造成糖尿病患者严重的视力下降,甚至失明。2021年全球20-79岁糖尿病人数近5.37亿,其中中国有超过1.4亿,患者数量位居全球首位3。流行病学调查显示,DME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病率高达15.3% 4。目前,糖尿病黄斑水肿的主要治疗手段是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药物临床中很多病人对于在眼球内注射存有心理障碍,而多次频繁注射确实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此外,研究显示,目前仍有30-50%左右的患者对抗VEGF药物存在疗效不佳或耐受情况,在部分患者中,抗VEGF 药物治疗的视力获益会随着治疗时间延长逐年丢失。同时,一些长期接受抗VEGF治疗的患者会进展出现黄斑萎缩或纤维化。

“极目生物正在开发的ARVN006是一款口服小分子化药。“丁博士介绍:“它不仅在机制上有所创新,能够在确保系统性给药的同时,仍对视网膜内的病变起到保护和治疗作用。尽管全球范围内,同时相对于眼球内注射,口服小分子药物也能极大的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丁博士进一步透露,ARVN006与抗VEGF有不同的作用机理,能够在确保系统性给药的同时,仍对视网膜内的病变起到保护和治疗作用。尽管全球范围内,这类化药用于眼科治疗尚未获批,但在全身性疾病中的安全性已得到证实。目前,极目生物的早期研发团队正在不同的动物模型中进行重复药效的实验以及制剂的研究工作。

而针对项目引进,这一极目生物管线开发策略的重要组成,早研团队的尽职调查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评估项目的价值,为决策提供专业的咨询意见。


专业专注敢为人先  团队携手共闯新路 

从全球眼科创新治疗领域的大环境来看,中国创新药企与国际研发水平之间的关系正逐渐从奋力追赶向齐头并进转变。在这一趋势下,极目生物发力“突破性前沿科技”的探索,意义自然不言而喻。“我们立足于’突破性的前沿科技’一端作为目前的主要战场,这其中的挑战是可想而知的,这就需要整个早研部门,一方面具备冒险精神和主人翁精神,另一方面拥有平衡风险、提前预判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丁博士说,对使命和愿景的高度认同是极目生物主动挑战难题的核心驱动力,团队在眼科领域的深厚经验和高度专业令我们信心满满,为稳扎稳打实现解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这一目标保驾护航。

丁博士在学术界和工业界拥有20多年的经验,在眼细胞生物学、药理学、疾病模型、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均具有深厚的知识。在加入极目生物之前,他任职于Perfuse Therapeutics公司药理/生物副总监,领导管理从早期发现到临床开展前阶段的科学研究项目。在此之前,他是Aerie Pharmaceuticals的高级药理科学家,系统指导药学部门为各类临床研究及申报提供药理学资料和实验方案。在进入工业界之前,他曾担任杜克眼科中心的高级研究助理,以及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博士后研究助理。在他的带领下,极目生物早期研究团队,已基本具备了从靶点发现、概念验证、到体内外药效、药理、毒理研究等全面的早期研发能力。丁博士说,团队的同事们在药物开发和早期研究方面已有多年的专业累积,包括诸多生物学、药效药代、毒理、CMC专业领域多年药企开发经验的科学家,并且有着共同的情怀和价值观,能够高效默契地推进项目,这令他感到十分幸运和自豪。


践行使命召唤 坚持探索未被满足的眼科领域用药需求

视觉是人最重要的感官之一,再加上眼部结构复杂,眼科疾病背后的病理机制多样,一方面眼科创新药物和治疗技术的开发面临着技术上的挑战,另一方面也寄托着患者沉甸甸的期待。因此,整个研发过程需要从科学、临床、患者需求等多个角度整体把控。

目前,极目生物双引擎管线的两端都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今年二月,锋脉®/Arcatus™(ARVN001)(曲安奈德脉络膜上腔注射混悬液)国内针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治疗的I期临床研究完成首例亚洲患者给药。该产品治疗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的临床开发已在去年进入III期阶段。此外,治疗近视的微矩阵药膜递送疗法ARVN002、用于暂时改善老视患者的近视力的微矩阵药膜递送疗法ARVN003,以及用于改善干眼症状的全球首创的鼻外神经刺激干眼治疗器械ARVN701的开发也正在快速推进。

除了上述提到的产品和疾病领域外,极目生物将会针对更多眼底和眼表疾病,以及眼科药物全新的递送方式,开展更多的创新研究。

对极目生物来说,无论是突破性前沿科技,还是面向大众的“消费医疗”,极目生物始终坚持从未被满足的临床和市场需求出发,通过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中国、亚洲乃至全球提供突破性前沿技术及贴近消费者需求的创新,以帮助患者和大众更有效地应对眼健康挑战,享受赏心悦目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Flaxman SR, Bourne RRA, Resnikoff S, Ackland P, Braithwaite T, Cicinelli MV, Das A, Jonas JB, Keeffe J, Kempen JH, Leasher J, Limburg H, Naidoo K, Pesudovs K, Silvester A, Stevens GA, Tahhan N, Wong TY, Taylor HR; Vision Loss Expert Group of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Global causes of blindness and distance vision impairment 1990-2020: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Lancet Glob Health. 2017;5:e1221-e1234.

2. Quigley HA, Broman AT. The number of people with glaucoma worldwide in 2010 and 2020. Br J Ophthalmol. 2006;90:262-7.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 Diabetes Atlas, 10th edn. Brussels, Belgium: 2021. Available at: https://www.diabetesatlas.org

3.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 Diabetes Atlas, 10th edn. Brussels, Belgium: 2021. Available at: https://www.diabetesatlas.org

4. Acan, D., Calan, M., Er, D. et al. The prevalence and systemic risk factors of diabetic macular edema: a cross-sectional study from Turkey. BMC Ophthalmol 18, 91 (2018). https://doi.org/10.1186/s12886-018-0753-y 

 

 

本文版权归极目生物所有。未经授权,谢绝转载、翻印、传播或以任何其他方式进行使用。本文仅为提供企业资讯、科学知识、实用经验、前沿进展,支持医学教育及其他医学互动交流活动之目的,不构成任何广告或销售意图;不提供任何有关疾病诊断、临床治疗的建议或意见,且可能不适用于所有国家和地区。


地址
@1上海市浦东新区蔡伦路780号2层201、205室 @2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乙12号双子座大厦东塔10层10B单元 @3香港九龙弥敦道794-802号太子协成行11楼1111室
新闻订阅
订阅

如需报告产品不良事件,可根据您所属的地区,通过以下相应邮箱联系我们:

全球:globalsafety@arcticvision.com

中国大陆:safety.cn@arcticvision.com

中国香港:safety.hk@arcticvision.com

版权所有© 2023 极目峰睿(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